第35期
國際海洋資訊
International Ocean Information
解鎖印太地區海域意識潛力:
聚焦菲律賓「全面群島防禦概念」
Renato Cruz De Castro | 菲律賓德拉薩大學國際研究學系教授
關鍵字 | 全面群島防禦概念、海域意識能力、南海戰略應對
本文以回顧並分析菲律賓在發展海域意識能力(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MDA)上的歷程與潛力,自2011年設立的《國家海岸監視系統》(National Coast Watch System, NCWS),到小馬可仕政府於2024年正式提出的《全面群島防禦概念》(Comprehensive Archipelagic Defense Concept, CADC)。
在其6年任期尚未滿1年時,第17任菲律賓總統小費迪南·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因中國在南海擴張海權,對菲律賓海軍(Philippine Navy,PN)與菲律賓海岸防衛隊(Philippine Coast Guard, PCG)船艦進行干擾與挑釁。小馬可仕深刻意識到,必須將菲律賓的武裝部隊(Armed Forces of the Philippines, AFP),從原本以內部安全為導向的武裝部隊,轉型為能執行領土防衛任務的現代化軍隊。
因此在任期第2年,小馬可仕政府便制定一項具全面性、結構化,且需高額資源投入的國防戰略計畫,以因應中國在南海日益增強的海上擴張行為。此計畫為CADC,其核心目標是以強化菲律賓對200浬專屬經濟海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的軍事掌握與防衛部署能力,來全面提升在面對中國擴張海權背景下的外交與戰略應對能力。
菲律賓國防部長吉爾伯特·特奧多羅(Gilbert Teodoro)表示:CADC將使菲律賓能夠因應當前的海上安全挑戰,並使AFP得以回應對菲律賓領土完整與主權權利的各類現代威脅1。因此,菲律賓軍方必須強化通訊連結能力、情資系統(C4ISTAR),以及在海空領域的區域拒止與嚇阻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必須大幅提升其整體海上狀態意識能力 (Maritime Situational Awareness, MSA)。
本研究聚焦的核心問題為菲律賓在現有的海域意識/海上狀態意識系統(MDA/MSA)2上,與 CADC 所要求的國防規模與能力之間,究竟存在哪些落差與挑戰?此外,本文亦將延伸探討另一項關鍵問題:菲律賓的國防政策如何自2011年設立NCWS,逐步發展至2024年採納CADC?
面對中國在南海海域上的擴張行動
中國在南海不斷擴張其海上勢力,此舉動以對菲律賓構成嚴峻威脅,特別是侵犯了菲律賓在南海200浬內的EEZ主控權。中國的海上擴張行動涵蓋軍事、準軍事、法律與行政等多重手段,意圖擴張並鞏固其對南海爭議島嶼與海域的控制權3 。在中國主張南海主權的行動中,人民解放軍海軍(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s Navy, PLAN)扮演關鍵角色,是實施海上戰略的主要武力。除了負責制定整體海軍戰略之外,解放軍海軍也經常支援中國海警(the Chinese Coast Guard, CCG)與海上民兵,透過這些部門擴大其實際影響力,強化對南海與東海的實質控制4。
PLAN頻繁舉行海上軍演,目的在於強化其對南海主權的主張,並持續部署現代化的水面艦艇與潛艦5。這類型的軍事模擬行動是為了展現中國意圖想以單方面武力解決南海爭端的立場,藉此對外宣示其海軍實力,並向其他聲索國釋出對爭議海域實質控制訊息。
這些行動亦呼應北京「南海為中國領海」的官方立場,成為中國對其他聲索國施加壓力、企圖迫使其退出爭議水域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6。

▲圖 1 菲律賓軍方在 AJEX DAGIT-PA 行動中展示戰力;影像來源:菲律賓海軍公共事務辦公室
菲律賓海域意識系統的興起
近70年以來,菲律賓政府並非特別關注過 MDA/MSA及海上安全等議題。其主要原因為長期的國內動亂,使菲律賓政府與軍隊將所有的注意力、資源與行動集中應對國內叛亂勢力,而這些勢力也對國家的發展與民族認同造成挑戰。
而菲律賓政府開始正視海上安全議題,其起點可追溯至2011年所設立的NCWS。此系統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因應中國在南海日益擴張的海上勢力與挑釁行為,同時回應菲律賓在海域監控與國防安全上的戰略需求。正是這樣的背景下,菲律賓政府逐步意識到,建立一套完善的海域意識或海域狀態意識系統,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國安課題。
國家海岸監視系統的目標是透過「全國動員」模式(Whole-of-Nation Approach),整合外交、執法、國防與軍事行動,構建一套全面回應海上安全威脅的國家級應對機制。此外,此系統也將菲律賓武裝部隊(特別是PN與空軍(The Philippine Air Force, PAF))在領土防衛上的職責,與PCG執行的海上法律執法行動整合在一起,形成1個涵蓋海軍行動、執法任務與海上搜救功能的整合性系統。該系統使菲律賓能更有效因應多種對影響國家領土完整性的威脅,包括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的擴散、海盜與武裝搶劫、恐怖活動、人口販運、走私、非法捕魚、天然災害以及海洋環境劣化等問題。

▲圖 2 菲律賓軍艦安東尼奧·盧納號 (BRP Antonio Luna) 在巴拉望海岸外馬蘭帕亞天然氣田執行巡邏任務;影像來源:菲律賓海軍公共事務辦公室
全面群島防禦概念(CADC)
2024年1月,菲律賓國防部長吉爾伯托·特奧多羅(Gilberto Teodoro)宣布啟動一項新的國防戰略思維—CADC7。該概念的核心出發點在於:作為1個群島型國家,菲律賓的陸地面積雖然有限,但是人口卻是持續增長的,因此對資源的需求也隨之大幅上升8。此外,自21世紀初以來,馬尼拉政府便計畫對位於菲律賓EEZ內的禮樂灘(Reed Bank 或 Recto Bank)進行天然氣與石油資源的探勘與開採。
因此,CADC的目的是將菲律賓AFP的行動範圍延伸至菲律賓專屬經濟海域,藉此擴展國家的戰略縱深,強化對海域與群島領土的防衛能力9。正如特奧多羅部長所言:「我們正在轉向一種新的防衛概念,將我方(軍事)力量投射至我們必須保護與維護資源的(海域)領域」。
這項防衛構想的長期目標,是在確保本國人民、企業與合法授權單位,能在菲律賓專屬經濟海域中和平且順利地開發自然資源10。
CADC也回應菲律賓現有的戰略弱點,透過具體的長期規劃,以強化菲律賓AFP在保衛國家利益上的能力11。目前菲律賓的軍力在PN與PAF所擁有的作戰資源是相對有限。因此,AFP也必需強化發展「海空防衛能力」(Maritime and Air Defense, MAD),並聚焦部署在依法擁有的資源開發與海洋保育主權的海域與空域12。擁有一套具有可信度的MAD,不僅能有效防範外國勢力入侵、資源盜採與剝削,還能支援菲律賓對跨國犯罪的海上執法行動,執行範圍涵蓋200浬的EEZ與350浬的大陸棚。儘管菲律賓AFP的海軍兵力有限,若能建立有效的「海上拒止能力」(Sea-Denial Capability),仍有機會在南海形成並掌握對菲律賓有利的戰略局勢。然而,要達成這項目標,AFP必須加速強化其MDA。


▲圖 3 菲律賓軍艦塔拉克號(BRP Tarlac, LD-601)與達沃德蘇爾號(BRP Davao Del Sur, LD-602)部署至菲律賓海域執行運輸與配送任務;影像來源:菲律賓海軍公共事務辦公室
▲圖 4 菲律賓軍方在 AJEX DAGIT-PA 行動中展示戰力;影像來源:菲律賓海軍公共事務辦公室
CADC 與海域意識能力的需求
要落實CADC,AFP必須發展本國的MDA/MSA,以偵測並識別進入菲律賓海域(包括其 EEZ)內的海軍入侵行動。這將使AFP能夠為其海空軍資產提供足夠的防禦與攻擊能力。
建立一套有效的MDA/MSA,有助於菲律賓武裝部隊在其海域內強化海軍部署,並具備足以發射飛彈與反飛彈的作戰能力。CADC進一步要求菲律賓政府建構一套能夠偵測、識別並持續監控中國PLAN、CCG以及海上民兵船隻在菲律賓專屬經濟海域上活動與動向的監視系統。
因此,菲律賓武裝部隊必須善用現有的MDA/MSA,該系統目前透過跨部門協作機制運作,但仍需進一步強化其主動監控與應變能力,以防範中國在西菲律賓海域持續進行海軍集結與軍事行動。
此外,菲律賓政府也已意識到,應更加積極監控與管理未經授權或未受規範的海上活動,不僅限於西菲律賓海域,也應涵蓋位於菲國東部的「菲律賓隆起」地區(Philippine Rise)。
為了落實CADC,菲律賓的MDA/MSA須具備兩項核心要素:
1. 建構一套全國性的監測網路
此監測網路能夠在EEZ內偵測、識別並持續追蹤中國的PLAN、CCG與海上民兵的活動。此系統需整合一個涵蓋解放軍與中國其他涉海船艦的資料庫,並透過監控系統追蹤所有已知與疑似對菲律賓海上安全、領土主權與海域權利構成威脅的中國軍用與民用船隻,藉此提升海域情資掌握、通報與必要時的攔截能力。
此外,全面群島防禦概念所要求的資訊整合系統須仰賴多種感測器技術,包括雷達、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接收器、VHF/HF無線通訊設備、以及輻射偵測與識別裝置13。為了取得完整的海域情資圖像,菲律賓必須將10餘座岸基監測站、感測器與PCG與PN的船艦資訊整合連結。
從長遠來看,要推動全面群島防禦概念的關鍵在於打造一套橫跨整個菲律賓群島且具備高度整合性的現代化監控系統,這足以即時呈現菲國國內海域中所有海軍與涉海行動的全貌。
2. 將現有的 MDA/MSA 與國際進行整合
為了落實CADC,其要求菲律賓政府能將現有的MDA/MSA,與美國及其他理念相近的區域國家進行整合,例如日本、澳洲、南韓,當然也包括臺灣。
作為美菲同盟的一部分,菲律賓若能將其 MDA/MSA與美國及其在印太地區的條約盟邦接軌,將可受益於這些國家在海域監控領域的尖端技術與國際合作經驗。在過去,美國透過「全球應變基金」(Global Contingency Fund, GSCF),對菲律賓的NCWS、PCG與PN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援。這些協助涵蓋海上船艦維修、軍事訓練、執法支援與情資協作,目的在於提升菲國對海上犯罪與恐怖活動的偵測、追蹤與防範能力。
此外,美方提供的安全援助,有助於強化菲律賓的海軍實力,降低美軍在區域部署中的風險,同時牽制中國試圖利用菲律賓軍力不足進行戰略滲透。這些舉措也符合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透過支持區域盟友來遏制中國在南海的海上擴張。
結論
過去,菲律賓政府較少關注MDA/MSA的發展。但隨著中國在南海的海上活動日益強勢,到了21世紀第2個10年後,菲律賓政府才漸漸意識到必須建立一套全面且有效的海上監控體系,因此設立了NCWS,標榜著首次採取「全國動員」的策略來因應海域安全挑戰。至2024年,小馬可仕政府推動並實施CADC後,便進一步要求AFP將其軍事能力延伸至EEZ範圍內。這將要求菲律賓武裝部隊建立一個實用、全國性且先進的MDA/MSA系統,以支持其建設MAD能力的努力。
因此,對小馬可仕政府而言,CADC中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具現代化、全國性、高效且資源充足的MDA/MSA系統。這也會是菲律賓在面對中國於南海進擴張行動時,最具有抗衡性、持續性與韌性的平衡戰略政策的指標。要實現這一戰略構想,菲律賓政府必須:
- 建構全國性的監控網路,能夠偵測、辨識並持續追蹤中國海軍、海警與海上民兵在菲律賓EEZ內的活動。
- 將既有的MDA/MSA與美國及其他理念相近的區域國家整合,例如日本、澳洲、南韓,甚至臺灣,以強化區域合作並提升整體監控能量。

▲圖 5 海軍進行海上傷患撤離(CASEVAC)演習;影像來源:菲律賓海軍公共事務辦公室
註解
1. Nepomuceno, P. (2024, July 2). AFP chief: New defense concept fortifies PH's watch of EEZ, WPS. Philippine News Agency. https://www. pna.gov.ph/articles/1228101
2. 編按:MSA (Maritime Situational Awareness)最初是美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所使用的術語,與 MDA(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密切相關。MSA 與 MDA 之間的區別現已幾乎不復存在,這兩個術語目前幾乎可以互換使用。
3. McCaslin, I. B., & Erickson, A. S. (2018). The impact of Xi-era reforms on the Chinese Navy. In P. C. Saunders, A. S. Ding, A. Scobell, A. N. D. Yang, & J. Wuthnow (Eds.), Chairman Xi remakes the PLA: Assessing Chinese military reforms (pp. 125-170).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4. 同前一註腳來源。
5. Lida, M. (2019). China's foreign strategy causes friction with the existing world order. I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Ed.), NIDS China security report 2019: China's strategy for reshaping the Asian order and its ramifications (pp. 6-23). The Japan Times, Ltd.
6. Shoji, T. (2019). China's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order and ASEAN's responses: From rise to center. I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Ed.), NIDS China security report 2019: China's strategy for reshaping the Asian order and its ramifications (pp. 26-47). The Japan Times, Ltd.
7. Asia News Monitor. (2024, January 29). Philippines: Defense Chief: Military to be Used for Safeguarding Philippine Access to Sea Resources .
8. 同前一註腳來源。
9.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n.d.).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briefing material, proposed AFP's archipelagic defense concept (FADC) and its implication . Camp Aguinaldo.
10. 同前一註腳來源。
11. Nepomuceno, P. (2024, February 13). AFP shrugs off China's warning versus hiked military presence in Batanes . Philippine News Agency. p. 2.
12. Armed Forces of the Philippines. (2019). Armed Forces of the Philippines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2019.
13. Targeted News Service. (2015, June 9). U.S. and Philippines: Building capacity for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86954776?accountid=190474.